離心鑄造中,澆注溫度與時間的控制直接影響鑄件的成型質量與內部性能,需結合材料特性與鑄件結構合理設定,以減少缺陷產生。
澆注溫度需適配金屬材料的熔點與流動性。對于灰鑄鐵,澆注溫度通常在1200至1300攝氏度,過高會導致鑄件晶粒粗大,過低則流動性不足,易出現澆不足或冷隔;鋁合金的澆注溫度較低,一般在650至700攝氏度,溫度偏差過大會引發氧化夾雜,影響鑄件純度。鑄件壁厚也是調整溫度的依據,厚壁鑄件可適當降低溫度,減少縮孔產生;薄壁鑄件則需提高溫度,確保金屬液充滿模具型腔。
澆注時間控制與鑄件尺寸及轉速相關。小型管狀鑄件的澆注時間可控制在幾秒內,大型鑄件則需延長至數十秒,確保金屬液在離心力作用下均勻分布。澆注時間過短,金屬液可能未完全覆蓋模具內壁,形成局部缺肉;過長則會導致先注入的金屬液已開始凝固,與后續金屬液結合不良,產生冷隔。在臥式離心鑄造中,澆注時間需與模具轉速匹配,轉速較高時可適當縮短時間,避免金屬液因離心力過大而飛濺。
操作中需通過測溫儀器實時監測金屬液溫度,結合熱電偶反饋的數據調整熔爐加熱功率。澆注時采用定量澆注裝置,控制金屬液流量,確保在設定時間內完成澆注。對于高合金鋼等易氧化的材料,澆注過程需在保護氣氛中進行,同時縮短澆注時間,減少金屬液與空氣的接觸。
此外,模具溫度也會影響澆注參數,預熱至一定溫度的模具可降低金屬液降溫速度,為澆注時間控制提供緩沖空間。通過反復試驗確定不同鑄件的澆注溫度與時間組合,并記錄參數用于后續生產參考。
合理控制離心鑄造的澆注溫度與時間,能提升鑄件的致密度與表面質量,減少縮孔、裂紋等缺陷,為生產合格鑄件提供關鍵保障,體現工藝參數對鑄造質量的重要影響。
蘇公網安備 32021402000444號